第三,在道德困境中,政治妥协往往依赖于行为规则与违反这些规则的制裁之间的权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世界的道德政策变化主要是向更自由的政策制度转变。然而,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规则和制裁的特定组合变化。具体来说,引入更宽松的规则往往伴随着引入更严厉的制裁,以防这些新规则被违反。在公众(通常相当两极分化)可以接受的道德问题上达成妥协是相当困难的。在这方面,在这两个维度之间进行权衡似乎很有帮助。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上任何形式的成人色情制品的自由化往往伴随着对任何跨越最后一条法律界限(即提供儿童色情制品)的人的严厉起诉的强烈承诺。
自豪作者:Guillaume Paumier。 CC BY 2.0 通过Flickr。
同样,德国绿党雷娜特·库纳斯特 (Renate Künast) 和左翼党佩特拉·西特 (Petra Sitte) 提出的安乐死 发薪日数据 改革提案将消除非商业性协助自杀的法律障碍。同时,该提案将严格保护剩余的法律边界,对任何提供商业性协助自杀的人处以三年监禁。当然,并非所有道德政策改革都体现了规则和制裁之间的这种补偿。然而,两者的结合似乎使改革更加持久。以德国目前的卖淫辩论为例。自从德国将卖淫变成一种常规职业以来,它一直受到批评。一个主要的批评点是,剩余的法律边界——强迫卖淫仍然是非法的——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对跨越剩余法律障碍的客户——剥削被迫卖淫的性工作者——实施严厉制裁,在试图稳定自由主义政策体制的改革提案中名列前茅。
最后,政策制定者通过从讨论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转向辩论什么是可行的来解决困境。在道德上反对使用大麻的保守派政客往往不再坚持维持禁止性大麻政策,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政策不可能以合理的成本执行。同样,英国早期对同性恋行为的普遍禁令的放宽(除其他外)引发了有效执行的实际困难。案件往往无法在法庭上立案,因为对关起门来和私人卧室里发生的行为的调查往往严重侵犯隐私权或依赖证人恐吓。或者,再举个例子,看看色情监管。在丹麦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允许分发成人色情作品后,大量非法色情作品被走私到德国。随着德国执法人员负担越来越重,他们的代表很快就质疑,如果不能正确执行,这样的禁令是否有意义。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德国改革(除其他因素外)受到了非常实际的担忧的影响,即在公众普遍不遵守禁令的情况下,禁令的可执行性。这并不是说社会运动和街头示威等公民大规模政治动员对道德政策变革不重要。很明显,它们很重要。然而,我们往往会忽视通常对道德政策改革也很重要的隐蔽和秘密的大众行为的影响:公众普遍不遵守禁令。价值观的变化不仅会让人们走上街头公开表达对现有政策的不满。价值观的变化还会使他们私下里违反他们认为不合法的规则。普遍的不遵守禁令为道德政策辩论带来了实际层面,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更理性地走向更宽松的制度。